阿基師家傳美味獨家公開!
現年55歲、踏入餐飲一行40年的阿基師,是個天生的廚師。從小他就發現自己的味覺特別敏銳,任何菜餚入口,他矇著眼都能解出其中的用料。加上血脈裡流著廚師的基因,阿基師的父親是福州菜師傅、舅舅是台菜師傅,從小耳濡目染更加深了他成為一名料理師傅的決心。
複雜的父子情仇只是一路走來,阿基師很遺憾地說,始終沒有得到父親的支持。
阿基師的父親是個嚴父,對於長子且自幼聰明的他有著高度的期待,期望他能好好讀書、出人頭地。
偏偏阿基師不愛讀書,喜歡下廚房,初中畢業那年,他決定踏上廚師一途,但身為廚師的父親卻極力反對,因為在那個年代,執起「三刀」(屠刀、剃刀、菜刀)討生活是屬於社會低層的工作。
最後是母親的極力遊說,父親才勉為其難答應。不過,父親不讓阿基師在自家開的餐廳學藝,而要他到別家餐廳去當學徒,對於兒子即將展開的新人生只送了三句話:「你自己選的,你自己要負責,回家不能唉喔(訴苦)。」
果真,學徒生涯的苦,阿基師默默咬牙忍過,好幾次帶著被燙傷、割傷的傷口回家,母親看了心疼掉淚,「父親都不屑看我一眼,」他搖著頭說。
真摰的母子情深談起母親,阿基師有滿心的感念。
她一直是阿基師心中一股重要的力量,鼓勵他往前走。當年他決定放棄學業當廚師,若不是媽媽的支持,也許就沒有今日的「阿基師」。在廣東餐廳當學徒時,回到家媽媽總會適時地給予溫暖,讓他不至於孤軍奮戰。
阿基師回想母親在世的最後一段日子,她在醫院的加護病房躺了11個月。阿基師只要人在台灣,每天無論工作到半夜或凌晨,一定親自到母親床前,握著她的手跟她說說話。
「我對媽媽的懷念特別多,」去年她78歲辭世,阿基師至今無法釋懷,「我到現在每天晚上在靈前上香,都還會忍不住叫媽媽,」阿基師親切的笑臉突然不見了,眼眶泛紅。
為母親重現父親的味道因為母親,讓阿基師更加認識自己的父親。
「老芋仔配小地瓜」是阿基師對父母的形容,母親出身彰化鄉下,17歲時戀上了35歲、來自大陸福州的父親,兩人私奔到台北組成家庭。
相差18歲,再加上父親傳統大男人的思想,雖然不時上演「打是情,罵是愛」的溝通戲碼,但父親對母親的疼愛之情,連孩子們都感受得到。
父親不僅經常煮「好料的」給母親吃,發生在阿基師5歲時的「難產事件」,更令他感動至今。
當時母親在醫院準備生第二胎,卻因為胎位不正,造成難產。生命危急之際,醫生衝出手術房問父親:「你要大人還是要小孩?」父親二話不說:「當然是要大人!」重男輕女的社會風氣,醫生好意提醒:「是查甫ㄟ(男孩)喔?」「查甫ㄟ有啥路用,又沒感情…」阿基師的父親堅持要保住母親的性命,所幸最後母子均安。
母親對父親的依戀很深,「父親當神」之後沒幾天,當時50多歲的母親也因身心過度勞累而中風了。
每當母親思念父親,就想吃他的拿手菜,以前根本不屑做父親的菜的阿基師,為了母親,重現父親的口味。
「爸爸的口味,是從媽媽嘴巴說出來的,」因為父親從未教過阿基師做菜,他只能憑過往的味覺經驗及料理知識,做出接近父親的味道,但有時會被母親「抓包」。
阿基師表示,他現在會去做一些「讓人吃進心坎裡」的懷舊料理,是來自母親的影響。「做菜是一種心靈的揣摩,」他認為,「食物如果沒有內涵,充其量只是把它煮熟、鹹淡對了而已。」
母親的愛讓他感受到深厚的家庭情感,加上小時候環境清苦,讓他看透人世百態,當了廚師之後反映在食物上的情感也比別人多一點。
文章出處:2008/05 康健雜誌 114期
複雜的父子情仇只是一路走來,阿基師很遺憾地說,始終沒有得到父親的支持。
阿基師的父親是個嚴父,對於長子且自幼聰明的他有著高度的期待,期望他能好好讀書、出人頭地。
偏偏阿基師不愛讀書,喜歡下廚房,初中畢業那年,他決定踏上廚師一途,但身為廚師的父親卻極力反對,因為在那個年代,執起「三刀」(屠刀、剃刀、菜刀)討生活是屬於社會低層的工作。
最後是母親的極力遊說,父親才勉為其難答應。不過,父親不讓阿基師在自家開的餐廳學藝,而要他到別家餐廳去當學徒,對於兒子即將展開的新人生只送了三句話:「你自己選的,你自己要負責,回家不能唉喔(訴苦)。」
果真,學徒生涯的苦,阿基師默默咬牙忍過,好幾次帶著被燙傷、割傷的傷口回家,母親看了心疼掉淚,「父親都不屑看我一眼,」他搖著頭說。
真摰的母子情深談起母親,阿基師有滿心的感念。
她一直是阿基師心中一股重要的力量,鼓勵他往前走。當年他決定放棄學業當廚師,若不是媽媽的支持,也許就沒有今日的「阿基師」。在廣東餐廳當學徒時,回到家媽媽總會適時地給予溫暖,讓他不至於孤軍奮戰。
阿基師回想母親在世的最後一段日子,她在醫院的加護病房躺了11個月。阿基師只要人在台灣,每天無論工作到半夜或凌晨,一定親自到母親床前,握著她的手跟她說說話。
「我對媽媽的懷念特別多,」去年她78歲辭世,阿基師至今無法釋懷,「我到現在每天晚上在靈前上香,都還會忍不住叫媽媽,」阿基師親切的笑臉突然不見了,眼眶泛紅。
為母親重現父親的味道因為母親,讓阿基師更加認識自己的父親。
「老芋仔配小地瓜」是阿基師對父母的形容,母親出身彰化鄉下,17歲時戀上了35歲、來自大陸福州的父親,兩人私奔到台北組成家庭。
相差18歲,再加上父親傳統大男人的思想,雖然不時上演「打是情,罵是愛」的溝通戲碼,但父親對母親的疼愛之情,連孩子們都感受得到。
父親不僅經常煮「好料的」給母親吃,發生在阿基師5歲時的「難產事件」,更令他感動至今。
當時母親在醫院準備生第二胎,卻因為胎位不正,造成難產。生命危急之際,醫生衝出手術房問父親:「你要大人還是要小孩?」父親二話不說:「當然是要大人!」重男輕女的社會風氣,醫生好意提醒:「是查甫ㄟ(男孩)喔?」「查甫ㄟ有啥路用,又沒感情…」阿基師的父親堅持要保住母親的性命,所幸最後母子均安。
母親對父親的依戀很深,「父親當神」之後沒幾天,當時50多歲的母親也因身心過度勞累而中風了。
每當母親思念父親,就想吃他的拿手菜,以前根本不屑做父親的菜的阿基師,為了母親,重現父親的口味。
「爸爸的口味,是從媽媽嘴巴說出來的,」因為父親從未教過阿基師做菜,他只能憑過往的味覺經驗及料理知識,做出接近父親的味道,但有時會被母親「抓包」。
阿基師表示,他現在會去做一些「讓人吃進心坎裡」的懷舊料理,是來自母親的影響。「做菜是一種心靈的揣摩,」他認為,「食物如果沒有內涵,充其量只是把它煮熟、鹹淡對了而已。」
母親的愛讓他感受到深厚的家庭情感,加上小時候環境清苦,讓他看透人世百態,當了廚師之後反映在食物上的情感也比別人多一點。
文章出處:2008/05 康健雜誌 114期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