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善惡之別


 


「急速作善,制止罪惡心。怠慢作善者,心則喜於惡。」

———來源:人間福報《法句經》

對於佛教的善與惡,「七佛通偈」成為教導的根本,


過去七佛共同教導之警策偈語,


考察其意:


「所有的惡不要做(sabbapapassa akaranam),


要具足所有的善(kusalassa upasampada)」


翻譯成漢文的話,為「諸惡莫作、眾善奉行」的有名經句。


另外,以身、口、意造作的三業,造惡即非善,


實踐善即非惡的「十善與十惡」的邏輯。

我們在日常生活中,舉心動念非善的話,即已偏向惡的方向,


因此在生活中須持戒,


讓已生惡令斷、未生惡令不生、未生善令生、已生善令增長。


佛教修行的根本,即是佛弟子生活的風貌。


佛教對於善惡的定義,並不會分別視之,


端看我的心和行為,要往什麼方向的不同而已。

佛弟子所追求最美好的境界,連善與惡之區別都要超越。


我們的行為,應不讓所有生命,因我們而受到痛苦或傷害、影響的生活。

這是七佛通偈追求「自淨其意sacittapariyodapanam」的途徑,


最終也超越善與惡,以最高的清淨與安穩,接近所有的生命,


即成為覺悟佛陀教導的共通點。

為了填滿人間的無窮欲望,使得數以千萬的動物活在地獄的苦痛中,


甚至身為屠宰場的職員,也生活在地獄中,所造的惡,


即將動物的肉送到其他的國家,也不覺得有罪惡感,每天都耽溺其中。

以佛陀的緣起法來看,


我們參與不善的事情,就把它看做是和我沒有關係的事,


斷然捨棄,太不仁慈了。為了人類的生活,犧牲很多的動物,


我們要深深地感到懺悔。

聖經中也有善惡的定義,神創造一切,伊甸園有善惡樹,


人的行為由他吃了什麼果實而定。


佛陀則強調:人是自己的主宰,操之在我。


同樣都是選擇,一個是依賴於外在,一個是起源於心。


所有的宗教都是勸人為善,從這個層面我們要聽從聖賢的言教,


同時自己要努力實踐善行,不受誘惑、不懈怠,順著聖人的足跡前行。


 


 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mayahome 的頭像
    mayahome

    mayahome的部落格

    mayahom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