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慈經由來~

願所有的眾生快樂、安全,
願他們的內心是滿足的。

不論那一類的眾生,軟弱或強壯;
長的、胖短、或短的;
小的、中等的、或巨大的。
也不論是可見或不可見的,
圍繞在我們周圍或離我們遙遠的,
已出生或即將出生的眾生,
願所有眾生,無一例外地,和喜充滿。
讓人彼此間沒有相互欺騙,且不管身在何處,任何一個人都不輕視他人,即使生氣或怨恨,
也不想使他人受任何苦痛的心念。
如同母親不顧自身生命地護念她唯一的孩子,
願人們也能對眾生散發這樣無量的慈心。
讓一個人無量慈的心念充滿世界的上方、下方,及橫遍十方,
不論在三界內外的任何一個角落,
沒有任何的障礙,沒有任何的仇恨及敵意。
只要一個人是醒覺的,無論站著、行走、坐著或躺下,
他應當如此保持正念,這是生命的昇華,這是此生中最高的境界。




《慈經》這部經典記載著當時佛陀在世的時候,對禪修的比丘們教導一個修禪者,應如何對於宇宙眾生慈愛與祝福的開示。


慈經是關於佛陀教導對宇宙眾生無限愛心的開示。這部經典來自於巴利文所記載的《小部經》中一部非常簡短的經。經名在巴利文中稱為《慈經》,因為它是以「慈心應作」這個字為經題,所以又經常被稱為《慈心應作經》。這部經廣為人知,在很多儀式中,出家眾都會誦念這部經。

雖然慈經很簡短,但她的內容卻是豐富、深邃且多樣的。不僅是佛陀教授修行者無限慈心的湧現,在慈經簡短的經文裡,不僅是教授了修行者一切所應具備的基礎品行,更是明白指出什麼是修行者不可或缺的重要特質。

由於《慈經》是被記載在小部經中一小部經,所以在慈經中,並沒有像一般大眾所熟悉的經典,以「如是我聞…」 為開頭,而是很直接的切入要義,說明一個修行者所必須具備的基礎特質。沒有具備這些的基礎,不足以成為一個悟道解脫的修行者。雖說這些基礎是如此的重要,但卻不是指修行者在未具足這些特質之前不能修習這種『慈心觀』。就像眾多的經典理裡所闡說的特質一樣,都是教導我們必須盡量培育與養具的。例如心經裡的『五蘊皆空』,修持《心經》的修行者並不一定已經具備『五蘊皆空』的境地,但是要進入心經裡所述『甚深般若波羅密多』的境地裡,修行者學會看透並接受『五蘊皆空』的特質卻是必須具備的。

這些美好且理想的特質,雖然修行者可能因階段性的不同,並無法完全的具足,但還是需要盡量約束自我,培育出良好的各人品行,進而對眾生散發出無限的愛心。這是佛陀給予修行者在修行當中最有力,也是最無所畏懼的武器---慈心。

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《慈經》

善於行善並希望內心安詳的人應當培養這些特質:

他必須有能力、正直,而且是完全地正直,善順、溫和,以及謙虛。

能夠知足並且容易被護持,生活少務、簡單。善護諸根,謹慎、不輕率,亦不貪戀眷屬。

他應當不輕犯任何極微小的過失,避免也許受到智者的譴責。接著,他應當在心中培養如下的心念:願所有的眾生快樂安全,願他們的內心是滿足的。

不論那一類的眾生,軟弱或強壯;長、胖短、或中等;短、小或巨大。也不論是可見或不可見,在我們周圍或離我們遙遠,已出生或即將出生的眾生,願所有眾生,無一例外地,和喜充滿。

讓人彼此間沒有相互欺騙,且不管身在何處,任何一個人都不輕視他人,即使生氣或怨恨,也不想使他人受任何苦。

如同母親不顧自身生命地護念她唯一的孩子,願人們也能對眾生散發這樣無量的慈心。

讓一個人無量慈的心念充滿世界的上方、下方,及橫遍十方,沒有任何的障礙,沒有任何的仇恨及敵意。

只要一個人是醒覺的,無論站著、行走、坐著或躺下,他應當保持正念,這就是所謂的「此生中最高的境界」。

一位放棄執著於感官欲望的人,不落入邪見,正直且具足觀智,他必定將不再進入母胎受生。


 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mayahom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